第(1/3)页 未央宫,宣室殿。 例行朝会,文武百官静坐。 今日的常朝朝会稍微不同于往日,在陛下的御阶之下,两位大司马之前,多了一道身影。 太子刘据。 太子听政,百官都知晓,但以前听政是听内朝的政,今天,瞧这架势,陛下是要让太子听常朝的政? 殿内静坐之余,隐晦的目光互相交替,纷纷瞥向前方那道安坐不动的身影。 刘据能感受到暗地里的波动,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猜想,很正常,何况是让储君参与常朝朝会。 这是一个将太子由幕后正式推至前台的举动! 诚然。 这份举动形式主义居多,但对于储君、乃至君主,都需要走这份形式,正所谓,名正,则言顺! 意义不可谓不大,引起百官的注视在情理之中。 对此,刘据处之淡然。 皇帝老爹突然安排他来参与常朝,虽然老刘依旧喜欢那套云里雾里的玩法,没讲明原因,但小刘多少猜到点。 近期刘据身上发生过什么重大改变? 或许。 就是从一个男孩,变成男人吧…… “陛下到~”标志性的公鸭嗓响起,群臣随之起身,朝龙榻上坐定的皇帝躬身行礼,齐声道: “参见陛下。” “愿陛下千秋万岁,长乐未央。” 上座的皇帝挥了挥衣袖,“议事吧。” 虚礼结束,直接进入正题,随着内朝的影响力扩大,那股干练、精简之风,也逐渐从内朝扩散到外朝。 大臣们已经习惯,各自坐回原位后,该奏事的奏事。 常朝与内朝不同。 纵然有了干练之风,常朝所要处理的政务也远比内朝多,大事开小会,小事开大会嘛。 需要内朝商定的大事,终究不会太多,可一个国家的小事,那就多如牛毛了,涉及方方面面。 这不。 在内朝不常开口的大将军,在外朝议事之际,却是第一个开口。 卫青启奏:“匈奴内斗激烈,有波及右北平、渔阳等郡的风险,请陛下诏令边境戒严。” 皇帝自无不允。 卫青之后,另一位大司马霍去病出声,“玉门关已修建完毕,当在酒泉郡外再置一道关隘,彻底扼制河西廊道。” 皇帝:“允。” 刚调任不久的廷尉王温舒,紧随其后,“为防郡国仍有人偷铸钱币,臣建议下放官吏,巡视地方,严查!” 他这道建言,仔细品味,其实是在加深当年御史大夫张汤的治理路线。 第(1/3)页